玩滚球的十大平台

图片
自行车文化

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

首页 > 自行车文化 > 新闻浏览

民国的电车和自行车

来源:南方都市报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4-08-12 16:16

上世纪30年代开始,很多年轻人不坐三轮,不坐公共汽车,都是骑自行车,就跟今天玩跑车差不多。

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第一路有轨电车

说到民国时期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的市内交通,先有的是公共有轨电车,后来才有公共汽车。实际上庚子事变以前就有建设有轨电车的动议,也进口了一节车,在马路上铺了铁轨,上面有电线。可义和团进京后认为这是洋物,就给砸了。后来又搞,却受到洋车夫的反对,原因是电车票价很低廉,几分钱买张票就上去了,抢他们生意,所以受到洋车夫们的抵制。

一直到1921年才成立了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电车公司。到了1924年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才有了第一辆真正的有轨电车。车程全长大概7.8公里,就是从前门到西直门,中间经过西单、西四。这是第一路有轨电车,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的大事。

从1924年通车到1935年,尤其是袁良当北平市长的几年,在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市内公共交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,到了1935年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已经有了六条有轨电车公交车线路,分成白牌、蓝牌、绿牌、黄牌、红牌等,大概有90多辆车,票价不等,短途二分、五分钱,路途最长的一毛钱。那时候你要雇辆三轮,最低价钱也得一毛、一毛五、两毛,电车价格是人力车价钱的五分之一,甚至十分之一。

1935年,公共汽车也开始上路了。因为电车需要轨道,没法修得太远,都是在内城跑。有公共汽车以后,除了城内也可以跑相对长的路途,比如可以到达清华园(清华大学)、颐和园,最远的已经可以到香山。当然,公共汽车的价钱也略贵于有轨电车。最全盛的时代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汽车公司有一百零几辆公共汽车。但是到了卢沟桥事变,停驶了将近一年时间,沦陷后的敌伪时期又重新恢复。但是此后公共汽车一直不行,残破得很,到了1949年前夕,虽然汽车公司有将近100辆公共汽车,但是能上路的大概也就二三十辆。

上世纪50年代的电车已经很不错了,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坐电车,那时的电车俗称“铛铛(读成diang diang)车”,我喜欢站在电车司机旁边。这种电车是没有方向盘的,整个操作台非常简单,就是那么一个把,是管方向的,还有一个管启动的。电车司机特别有意思,他的屁股后面有极小的一个圆形的椅子,实际上只能靠住臀部。半坐半不坐,就是能靠着,臀部也就稍微垫上一点,如果整个人舒舒服服坐在那儿,那电车就不能开了。他的脚下有个直径两寸的铜钉,底下有弹簧,高出车厢底部那么一点儿,一踩就发出铛铛(diang diang)的声音,电车的名称就来自这里,而且因为时时老踩,这个大铜钉磨得金光闪闪,亮极了。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,就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去踩这个,我觉得当电车司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,司机最大的特权就是可以去踩这个亮闪闪的铜钉。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内城的主要街道马路上都修了铁轨,铛铛车沿着轨道走,不断发出铛铛声。它的作用是提醒行人躲闪,但街上不会总有人,上下车过了,在途中就听不见了。那时的街上还是很安静的,没什么汽车喇叭声音,远比今天安静,那个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。

有轨电车的线路在马路中间,所以不能靠边停站,上车的人要穿过自行车、三轮车走的慢行道(那时候也没那么多自行车,一般自行车、三轮车走到车站那儿,也相对减速,让这些上电车的人穿过)。然后开车门,下的下了,上的上了,电车关上门(那时候也没有液压启动门,就是那么一个拉门,人上下完了,售票员在车门搭上钩子了事)继续走。有轨电车的速度基本上跟骑自行车差不多,没法跟今天的交通工具相比。好处是发生交通事故很少,因为第一它有轨道,第二人们也知道躲闪,听着那个铛铛声,你就知道电车过来了,而且双向的电车各行其道,不会对撞,车里人也没有那么拥挤。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,这六趟有轨电车线路渐渐取消,被无轨电车和汽车代替了。最后一趟有轨电车取消是1965年,那是从前门外到永定门的,原来的铁轨都扒了,铁轨的槽也都垫平了。今天在前门一带又恢复了一段有轨电车,不过只是作为旅游观光的一景存在,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。

全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绝无仅有的自行车

记得小时候的街道上,马路上跑的有自行车、三轮车、汽车。但汽车非常少,除了公交车以外,就是一些机关公用的小轿车。一般来说当时用的都是苏联伏尔加牌的轿车,最高级的是吉姆车。五六十年代没有私人的小汽车。曾经有的公共汽车上面还背个大燃气包,有了这个一般来说可以跑15公里,后来又有了无轨电车。但是我上中学以后,基本上自己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。50年代,我家有一辆全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绝无仅有的自行车。很多人在写回忆我父亲的文章时,几乎无一不提到这辆车。这辆自行车我还有照片,我骑在这个车上,我母亲坐在车后面的货架子上。白化文先生写了一本书叫《人海栖迟》,有一篇专讲自行车的,他没地儿找图片,跟我借了张照片附在书里面了。这自行车是双梁的,上头一根、下头一根,大把,那把是弯的,虽结实但也沉得要命,而且它是宽胎、倒轮闸。这车走到哪儿人都瞧,好多人都围着琢磨这个车。我的父亲是个不讲时髦的人,这车他骑了许多年。中华书局的李侃先生曾写过回忆我父亲的文章,他说:“我跟守俨先生第一次接触,知道守俨先生是世家出身,再有,他骑着一辆光绪时代的--其实也许不是光绪时代的,也许是宣统时代或者更晚一点的一辆大把、双梁的美国自行车。”但李侃先生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,我怀疑那不是真正美国进口的,而是美国的车架子,国内组装的。这辆自行车我父亲骑完之后,我又骑,一直骑到1964年,后来卖给翠微路商场的委托部了,居然还有人要。那车后来也不行了,没地方配胎去,太老了。

当时对自行车的讲究太多了,上世纪30年代开始,很多年轻人不坐三轮,不坐公共汽车,都是骑自行车,就跟今天玩跑车差不多。因为那时候没有国产车,只有进口车,直到五十年代才有永久、飞鸽、凤凰等这些牌子的自行车。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最好的自行车是英国产的,原文的牌子是R eleigh,中国人俗称它叫“凤头”,上面一个标志真跟凤凰头似的,底下是一个R;还有一种叫汉牌,因为它的原文是H am burg,很多人误会这个车是德国的,实际上不是德国的,汉堡车也是英国生产的牌子;此外还有三枪和飞利浦,三枪就是三根毛瑟枪支在一块儿那个牌子。

不同的人骑不同的车,就跟今天买宝马的跟买奔驰的意味着不一样的格调是一个道理。骑“凤头”的多是比较讲时髦的人,要的是帅。我后来买的是H am burg,H am burg有一个跟其他车都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双前叉子———从前面下来到前轴的这两根棍是并排着的,比别的车结实,遇到冲撞顶多折一根,不会同时折断,更保险一些。所以H am burg、凤头、三枪,基本上属于同等级的车,而飞利浦的档次就要低一些了,这些都是英国车。骑H am burg的是属于比较老派的。

我那个汉牌车是二手车。50年代末60年代初,因为中国跟国外关系比较紧张,没有进口车,很多都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带进来,作为二手车在寄卖行卖的。这种二手车从九成半新———等于全新,一直到四成新都有,价格不等。当时一辆九成新的凤头车,价钱是460到500元人民币之间,相当高了。当时如果一个月的工资四五十块钱,这一辆凤头自行车就等于十个月的工资,相当于现在好几万了。不夸张地说,那时有辆全新的凤头车就和现在有辆保时捷法拉利感觉差不多。现在这种凤头车个别还有,据说更贵。凤头车最好的是有加快轴,这是50年代研制出来的,能够省力,一骑起来,瞧着比别人蹬的圈数少,车走得却比别人快。我那H am burg也带加快轴,加快轴有一个线通到后车轴上。但我那个二手车比较便宜,因为充其量只有七成新。我是1963年买的。那个时候一辆飞鸽自行车的价钱是150块钱左右,凤凰、永久最贵的也不超过180块钱,我这个二手的H am burg买时是200块钱,就是比国产新车还要贵。飞鸽是天津生产的,凤凰是上海出产的,永久是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出产的。民国时代有没有国产车呢?有,基本上是私营的组装车,说白了就是攒的,就跟咱们自己买零件组装的电脑一样。也有牌子,天津组装的好像是“中”字牌,可能就是飞鸽车前身,而玩滚球的十大平台在三十年代组装的叫铁甲牌或是鹰球牌,没有敢冒牌进口车的。

玩进口自行车的人

民国时期还有一些人不喜欢买英国车,那就买东洋车———日本车。日本车最有名的是富士、僧帽、铁锚、菊花这四种。日本车跟英国车比起来比较笨,像铁锚牌的,你听着都够笨重。英国车漂亮、轻巧、流线型,日本车难看,但是结实。整体上说,车身远远比英国车沉,但是结实。要跟英国车撞,英国车撞不过它。它的烤漆比较差。英国自行车整个车身都是烤漆的,倍儿亮,颜色在黑的之外还有墨绿色的,日本车一般来说很少有墨绿色,都是黑的。所以有些人觉得日本车比较实惠耐用,这跟今天买汽车是相反的。今天买日系车的,觉得比较舒服、漂亮,但是不扛造;德国车虽然是笨一点,瞧着比较厚重一些,但是结实。所以那时玩日本车的玩日本车,玩英国车的玩英国车,各有自己的一好。

爱车的主儿在车上还会加很多花样,有的也是原装的东西,要是原来不带,就自己配。车把上配反光镜,配漂亮的车灯。比方说买凤头可能没车灯,但是你要配一个原装的凤头的车灯安上。那时候玩滚球的十大平台路也比较黑,尤其是胡同里面,凤头车后头的配一个磨电滚,行进中一掰把手,那电滚子就和车胎就摩擦生电了,骑得越快,那车灯就越亮。另外车铃得是原装的铃,双响,就是这么一按,两边都响。还有各种的锁,凤头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,能锁前叉子,在前叉子上有个横管儿,锁就在那里,瞧着外头没锁,但你推不动。日本车没这个,一般都是大笨锁。

都是什么人玩这些车呢?民国时期,首先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大学生,像朱家溍、王世襄他们都是骑自行车的,他们的车我都见过,朱先生就是骑过H am burg的,他有一辆老H am burg,到后来还骑。那时的车讲究大链套,进口车一般都是大链套。其次是一些跟洋务有点关系的人或者搞外文的。比如洋行里做事的,近水楼台,进车也方便,可能比别人价钱还略低廉一点。50年代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有个单位叫外交人员服务局,里面一些翻译人员也骑进口车。也有很多老工人,这一辈子就是喜欢玩车,攒钱买辆英国凤头车或者买辆日本车,这种人也大有人在。因为这毕竟不是太贵,跟买房子不能比,攒一两年的工资怎么也得买辆好车。下了班回家就折腾这车,擦得倍儿干净,所有的缝里都拿布条塞进去来回来去地擦。还有一种人就是老修车工,他们自己也玩车,也懂车,我买那汉牌车就是拉了个老修车工给我参谋的。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人,现在早都不在了。

各种的自行车型号分28的、26的,甚至还有24的,分男车和坤车。坤车是弯梁,为的是很多女士穿旗袍,裙子方便上下车。有些男的也骑坤车,为什么呢?过去穿长衫骑方便。骑自行车过去讲究的有两种穿法,一种穿着休闲式的西服,不能打领带———不能穿整身西服骑自行车,那就土了。底下是灯笼裤、长袜、皮鞋,就是咱们以前说过的马约翰那身行头,骑着凤头车,而且必须骑男车,这才帅。这是一种;还有一种骑坤车的,毛料子的长衫,底下是西服裤子、皮鞋。

民国时期,私人汽车极少极少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私人汽车不会超过300辆,都是有数的。跟上海不一样,上海私人汽车比较多,能有一两千辆,玩滚球的十大平台的私人汽车大概是上海的十分之一。

摘编:admin888;   摘编日期:2014年08月12日